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市场分析 >  > 正文

今日热讯:转化展陈叙事模式,让陶瓷文化遗产“活”起来

时间 :2023-06-16 09:46:21   来源 : 中国文化报


【资料图】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形成的多元化文化遗产是我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内容之一。陶瓷文化由陶瓷藏品、陶瓷历史、陶瓷艺术以及陶瓷哲学四个层面的内容组成,是中华文明重要的文化遗产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和地方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文化的展示、教育、传承、保护方面的研究一直是我国博物馆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各博物馆在陶瓷文化展览的陈列展示方面逐渐学习借鉴空间学、叙事学、现代博物馆学等前沿理论,通过转化叙事模式的观念和方法,以观众体验为目标,从社会学角度重新构建展览的叙事逻辑,呈现立体化和活态化的陶瓷展品展示方式,以期让观众更好地解读陶瓷文物背后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文化。

陶瓷文化类展览的展陈叙事逻辑转化

要想吸引更多观众参观陶瓷文化类展览,需要在传统展陈模式基础上,根据陶瓷藏品的不可替代性、不可再生性、精神性、物质性等特征,重新构建陶瓷文化类展览的叙事逻辑,全面展现其中蕴含的丰富信息。苏东海的《文物在陈列中的两重性》中提到,文物的第一层语言是指表现历史的具体现象,而第二重语言是指表现历史的抽象本质。陶瓷文化类展览的展陈叙事本质在于,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深层挖掘陶瓷藏品包含的民族信息、历史文化、人类学等内容,重新构建文物信息叙事脉络,最终通过展陈叙事构建结构清晰和逻辑严谨的内容层次,将大量文物信息在相同主题下科学排列和有效呈现出来,让参观者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与陶瓷文化展览主题有关的知识,并形成深刻长久的记忆。

陈列展览在现代博物馆陶瓷类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构建博物馆和社会全新关系的重要实验场地。近年来,各大博物馆都在积极探讨如何利用叙事模式转化让文物“活”起来,从公众对于陶瓷文化类展览叙事模式转化的反映来看,展陈陶瓷文化信息的充分传达,博物馆和观众的有效沟通,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有助于促进博物馆陶瓷类文化遗产展示、教育、传承和保护。因此,在陶瓷文化类展览策划过程中,不能局限于陶瓷藏品和传统的文本介绍模式,要全面转变陈列展览的策划思维,科学运用影像学、图像学、空间学、新媒体技术、教育学等,在展陈叙事模式的转化过程中,重新构建陶瓷展品的叙事传播方向,全面讲述与陶瓷藏品、陶瓷历史、陶瓷艺术以及陶瓷哲学有关的故事。比如,江西九江市博物馆的“浔阳溢彩 涛听瓷韵——九江瓷品鉴展”,其所在的展厅位于美孚别墅旧址内,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种先进的展陈教育方式因为百年建筑的展陈条件而受限。展陈条件、展览主题和展品特性,决定了展览不适合单一线性事理结构,从文物信息传递的完整度出发,必须打破单一时间向度和因果关系的事理逻辑。因此,此次展览通过客观展品的多视点叙事表现,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在多种同时进行的逻辑空间中,激发了观众观展的乐趣。同时,该展览运用基于观众心理展示的非线性、多视角叙事结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向度(顺时)和空间向度(定点透视),创造出一种由时间逻辑、空间逻辑组成的立体感,通过展品呈现、文本阐释的引导达到信息澄明的效果,为观众构建出立体的九江瓷知识体系,深化观众对展品和展品背后文化的理解和探求。

陶瓷文化类展览展陈叙事模式转化的策划原则

从多角度阐述文物信息,丰富陈列展览叙事逻辑的层次。博物馆传统的陶瓷文化展览通常会将陶瓷藏品看作主要载体,将单一的时间向度逻辑作为主要轴线,策划具有单一线性特征的陶瓷文化陈列展览活动,更加注重保障展览关于陶瓷文化内容传播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而在文化遗产学兴起的新博物馆学时代,陶瓷文化类陈列展览更加注重利用多元化的学术语境,比如说宗教学、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在融入陶瓷文化陈列展览实践活动后,让陶瓷藏品呈现出多层次的文化内涵,可选择的叙事逻辑结构也更为丰富,让以陈列展览为核心的陶瓷文化传播活动变得鲜明立体。比如,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郑州市大象陶瓷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大河上下——黄河流域陶瓷精品展”,整体陈列展览活动设计虽然是按照单一时间线设置叙事模式,但展览中的历史地理学科的比重较大,将黄河流域陶瓷文化历史地理信息通过展陈空间内视觉转化的方式,在原有的单一时间向度的叙事架构基础上,交织了立体的空间叙事模式,同样也为观众带来了多层次的观展逻辑体验感。

空间元素的充分运用,调动信息传递的体验性。陶瓷文化陈列展览叙事模式转化过程,要将实体空间看作主要载体,创建文物知识共享和文化体验的需求场景,将经验维度、空间元素、人物信息等充分融合到一起,只有这样才能让陶瓷产品真正“活”起来。材料色彩、照明媒体、场景搭建、展开造型等媒介,属于传统意义上陶瓷文化陈列展览或装饰的主要手段,在现代设计中,被看作展览空间经验搭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帮助参观者尽快融入文物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因此,大部分设计人员会利用空间和数字化的技术手段,从多角度入手呈现陶瓷藏品及其蕴含的文化属性和独特价值,充分调动社会观众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和支持他们思考提问、分享交流。这种开放式的陈列展览思维模式,能让陶瓷藏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不再源于某一个专家或某个策划活动,而是从参观者角度阐述相关故事,让他们更加具有参与感和体验感。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参观者会对相同场景和文物产生不同的解读和判断,这也是在陈列展览过程中,陶瓷藏品转化为陶瓷展品,表达自我的全新方式,更是新时代下陶瓷博物馆展陈叙事模式转化的主要内容。

开拓展示渠道和教育模式,提升教育实效。博物馆陶瓷类文化遗产的展示、教育、传承和保护工作,不仅需要基于观众体验进行陶瓷展陈叙事模式的转化,更重要的是展陈的教育功能与展陈叙事模式转化的关联性,展陈叙事模式必须有助于陈列展览教育功能的实现。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基于新媒体发展视角的全新途径和技术手段,通过陶瓷展品的全渠道陈列展示达到教育、传承和保护的目的,在展览叙事逻辑构建之初,已充分考虑了后续线上展陈方式、相关学术活动以及社会教育等工作的融入。

综上所述,让陶瓷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博物馆工作人员研究探讨的重要使命和工作任务。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在文化遗产学方兴未艾的新博物馆学时代,注重跨学科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利用多元化的学术语境,一方面,将陶瓷藏品、陶瓷历史、陶瓷艺术以及陶瓷哲学的学术研究看作基础条件,深层挖掘陶瓷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意义,在文化遗产研究过程中梳理和策划,以此丰富陈列展览的主要形式,提升陶瓷文化陈列展览的叙事能力;另一方面,要明确认识到讲活文化故事是陶瓷文化陈列展览的核心内容,将陶瓷文化陈列展览的逻辑梳理和转化策划作为实现途径,将新媒体时代丰富多彩的展示和教育形式作为技术手段,全面优化陶瓷文化类展览的传播效果。

(作者:熊晓昙 陈昱廷 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博物馆)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X 关闭